摘要:以小隴山林區為例,通過調查低質低效次生林的成林原因及林分質量,提出林分改造技術措施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天然次生林;低改技術
2005年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被國家林業局批準為國家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示范點。為了搞好示范點建設,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組織局內專家,在多次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探索了多個可持續經營的技術模式,現就重建模式中低質低效林分改造的措施提出幾種經營方法,供同行其它試點單位參考。
1.低質低效林分的劃分對象
幼齡林郁閉度在0.4以下,中齡林在0.5以下的林分;
有林地與灌叢地、宜林地鑲嵌分布的林分;
雖然是喬木樹種,在生長在土壤瘠薄或稀疏林冠下,樹干矮生,表現為灌木或者灌叢狀態的天然林分;
多代萌生,已經成為灌叢狀態的櫟類次生林分;
遭受輕度病蟲害、火災、雪壓、風折等自然災害(受害株率在25%以內)的林分。
2.低質低效林的成林原因
2.1天然次生林的固有屬性。
天然次生林鑲嵌性非常明顯,次生林的鑲嵌性:同一地段上群落的不一致性,不同群落相互間隔的現象。也稱為群落的復合性,甚至形成交錯群落的現象。
2.2樹種特性。
天然次生林建群樹種主要為櫟類,櫟類林的特點是幼年生長較慢,易生徒長枝,但在深厚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在土壤瘠薄或稀疏林冠下,雖能適應,但生長不良,樹干矮生,甚至呈灌叢狀。萌生能力很強,“次生性”很強。
2.3立地條件差。
小隴山林區在甘肅省立地分類系統中多為“石質山地區”,土層薄,大部分地區土壤厚度不足30厘米,這類地區雖然分布著大量的喬木樹種,但始終表現為灌木或者灌叢狀態。
3.低質低效林的現狀
生長緩慢,每公頃年生長率僅為2.63%。個別地段林木生長演替已呈現出逆向演替的趨勢,森林三大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既嚴重影響了林木正常生長,又帶來了發生森林火災及病蟲害的隱患,火險等級提高,引發災害的因素加劇,影響了森林多種功能的正常發揮。
4.改造技術的幾種方法
由于低質低效林固有的復雜性,在具體進行改造時,不是采用單一的措施,而應對各種營林措施綜合運用。改造不受強度的限制,取決與林分的狀況和進行改造的要求,旨在改變林分及其它特征。
4.1全部伐除,全面造林
這種方法適用于非目的樹種占優勢,而無培育前途的殘破林分,林木絕大多數為彎曲、多杈,受病蟲危害,難以培育成材的林分。目的在于改變主要組成樹種與整個林分狀況。實施時,首先伐除全部樹木,但對目的樹種的幼樹應當保留。然后在采伐跡地上選用適宜的樹種進行造林。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地勢平坦或植被恢復快的地方。
4.2清理活地植被,林冠下造林
這種方法是先清除稀疏林冠下的灌木、雜草,然后進行小塊整地、造林。在林冠下進行人工造林,一般用植苗造林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森林環境變化小,苗木易成活,雜草與萌條受抑制,可以減少幼林撫育次數。
4.3撫育采伐,伐孔造林
這是一種將撫育采伐與空隙地造林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郁閉度大,但其組成樹種有一半以上屬經濟價值低劣,而目的樹種不能占優勢或處于被壓狀態的中、幼齡樹;也常用于屢遭人為或自然災害破壞、造成林相殘破、樹種多樣、疏密不均但尚有一定優良目的的樹種的劣質低產林分。
4.4帶狀采伐,引入珍貴樹種
此法主要應用于立地條件好,但由非目的樹種形成的低價值次生林。這種改造方式,是在被改造的林地上間隔一定距離,呈帶狀地伐除帶上的全部喬灌木,然后秋季整地春季造林,待幼苗在林墻(保留帶)的庇護下成長起來后,根據幼樹對環境的需要,逐次將保留帶上的林木全部伐除,最終形成針闊混交林或針葉純林。
4.5局部造林,提高密度
這種方法適用于主要樹種符合要求,但密度較。ㄓ糸]度在0.5以下),甚至為疏林或疏密不均的次生林。主要措施是在稀疏處或林中空地進行補播、補植的方式,來提高林分的密度。通常用塊狀法進行局部造林。當然還得考慮立地條件,如果采用的樹種與立地條件不相適應,生長很慢,則會在以后被原有林木所壓,達不到補植的目的。
4.6封山育林,育改結合
封山育林是對疏林地與具有一定數量的伐根萌芽、具有根蘗更新能力和天然下種母樹條件的地區,實行不同形式的封禁,并借助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與輔以撫育管理措施,來逐漸恢復和改造次生林的一種有效手段。
(作者單位:甘肅省小隴山林業調查規劃院,甘肅天水 作者:劉偉 趙小剛 郵編:741020)